餐飲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數據統計
來源: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作者: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創建時間:2020-06-12 18:09:00
編者按:6月13日是2020年“文化和自然遺產日”(以下簡稱“遺產日”)。今年遺產日非遺宣傳活動的主題為“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”,重點圍繞傳統體育、傳統醫藥和餐飲非遺項目,開展非遺宣傳傳播等活動,普及非遺知識,宣傳健康生活理念,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堅定文化自信。
為響應這一主題,中國非遺保護中心聚焦相關非遺門類,推出系列原創報道,通過整理非遺數據、普及項目知識、推介學術讀物,展現傳統體育、傳統醫藥、餐飲類非遺項目對中國人健康身心的塑造及其歷史與當代價值。在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當下,讓我們一起,關注中國人有關自然、生命、健康與生活的智慧和實踐。
“民以食為天”“倉廩實而知禮節,衣食足而知榮辱”。“食”在中國社會發展和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中華民族也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、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傳統,其中很多依然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。“食藥同源”“食補養生”等理念也傳達著中國人有關科學飲食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集體認知。
在我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,餐飲類項目主要集中在傳統技藝類,尤以傳統烹飪、食品加工制作、釀酒、釀醋、制茶等技藝為代表,其技藝持有者不乏百姓耳熟能詳的傳統老字號。經初步統計,餐飲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116個,相關數據見下表。
餐飲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
根據上表,從地區分布上看,北京、四川、山西、浙江四省的餐飲類項目數量較多,均在10項以上。
從公布時間上看,2006年、2008年、2011年、2014年分別入選12項、64項、13項、27項。2008年入選的數量最多,占總量約55%。
經初步統計,餐飲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共85人(見下表),從分布地區上看,四川、北京、山西的國家級傳承人數量最多,均在8人以上;從公布時間上看,2018年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數量最多,為39人,占總數的46%;從性別上看,男性71人,女性14人,占比分別為84%和16%。
餐飲類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
當然,除了上述傳統技藝類中的餐飲項目,民俗類中也有不少項目和飲食緊密相關,比如吃元宵、湯圓的元宵節,吃粽子的端午節,吃月餅的中秋節等。可以說,無論是節慶習俗、人生禮俗、民間信俗還是生產生活習俗,都與飲食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,它們或體現著中國人關于天地時節的認識,或承載著人們對于家庭、族群或祭拜對象的情感寄托。
今年初,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無數中國人的心,廣大非遺人也積極行動,加入到疫情防控的隊伍中來,以不同方式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。抗疫期間,餐飲類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打響了“餐食保衛戰”,鮮嫩的武昌魚、美味的四季湯包等眾多湖北武漢地區的非遺美食被送到抗疫一線,傳遞著非遺人對醫護、病患和一線工作者的拳拳心意。當前,各地生產生活正在恢復常態,讓我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抗疫成果,享受美食,健康生活!